面向载人航空、航天、航海事业,学科以医工交叉深度融合为特色,在一系列国防基础科研、载人航天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及航空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开展引领性创新研究。学科已形成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一流创新平台,以“111”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依托,与国内外先进团队紧密合作,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强交叉的师资队伍(国际宇航学会通讯院士2 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 人,医学与生物工程科学院等国际一流学术组织fellow 3 人次)。在空间生命保障,航空人因工程,空天生理,宇航员飞行员防护与训练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及新型战机性能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空天医学与生命保障:面向空天海等特殊环境下人员的生理、心理变化以及防护需求,跨层次开展航空高过载、航天微重力下人体骨肌、血液循环和视觉等生理功能改变的机制及防护研究;建立了狭小密闭环境中身心干预调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相关成果已应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空军总医院等国防单位。
2)特殊环境人因工程: 探索空天特殊环境对人员安全性、舒适性和工效性影响的生理、心理科学问题,开展适应太空舱外环境、航空极端环境的方法原理和核心技术研究,支撑了舱外航天服等航天员装备和新型武器人因防护装备的研发。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5 项,应用于我国新型战机等相关型号任务。出版我国第一部有关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的专著。
3)运动医学与康复:面向老龄化与主动健康需求,针对运动系统疾病诊治与康复中的难题,从运动生理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多学科交叉,开展肌骨功能定量分析以及关节病治疗及运动康复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项。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我国骨关节疾病诊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学科以培养具有高度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宽广国际视野、医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强基础、重交叉、宽视野、能创新”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通过前沿科学和国防应用研究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智库式专家团队和常态化国际交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全程、全方位、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吸引了全国优质生源。
本学科10 余人次任职国内外空间生命科学相关学术组织,举办2 次国际会议,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月宫一号”被评为建国70 周年大型成就展,入选2017 年Nature 最佳科学图片,也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报道。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多模态力学生物学实验系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受到海内外同行和产业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