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学院是北航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依托,定位工程医学,聚焦医学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开展医工融合特色创新,着重培养新医科与新工科交叉融合“厚通识、宽视野、善交叉”的“医工+”复合型工程医学两领人才。学院以生物医学工程全国高峰学科和基础医学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支撑,建设智能医学工程、运动康复两大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概念验证平台等十余个国家、省部级基地。

专业介绍
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紧密围绕临床需求,将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传感、机器人等先进工程技术深度融合,探索人类生命和疾病的本质规律,研究人机共融的智能诊疗方法和装备,开展医工深度融合的前沿创新。实施医-工双导师制,着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出众、具备全球视野、厚植家国情怀的医工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运动康复专业立足于“体医工融合”理念,依托体育学、医学和工学交叉融合的优势,以“职业素养、通用能力、专业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和体育学知识体系,系统掌握运动康复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运动训练实践和体育学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打造了以国际学术组织院士和会士、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及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海外高层次人才等为代表的一流师资队伍,目前组建了多个高端人才领衔的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5人,近80%具有高级职称,100%具有博士学位,90%以上具有世界知名院校的学习、工作经历。

合作交流
全面实施“UPS”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了以教育部/外专局生物力学“111”引智基地,科技部“空天生物技术与医学工程” 国际联合中心,植介入医疗器械、生物材料与神经再生、中俄生物技术与医学工程三个北京市国际合作基地,与世界一流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北航率先建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AC),开展了4次AC评估。创建医疗装备与医疗新技术领域国际期刊《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与Elsevier合作,入选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和ESCI)和《Visual Computing for Industry, Biomedicine and Art》(被ESCI、EI等20多个数据库收录)。参建了国家放射与治疗(介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泛血管介入复杂系统基础科学中心建设。

(2025年11月更新)


